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 > 政府文件
索引号
11511181570736052L/2022-00409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阆中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12-26

阆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阆中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

时间:2022-12-27 | 来源:阆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阆中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已经十八届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阆中市人民政府

20221226


阆中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全市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川府发〔20226号)和《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充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南府发〔202241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重要部署,持续落实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为目标,以体育惠民为宗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强市。

(二)发展目标。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全民健身组织更具活力,赛事活动更加丰富,科学健身服务更加普及,推动体育运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让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达到5000人。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1.健全完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坚持以全域协同,建设体育强市为主攻方向,重点推进市、乡、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动我市建设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并选建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广场、健身步道、滑冰馆、轮滑场等。力争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一个乡镇(街道)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推广在健身中心或多功能运动场内配建智能型健身运动器材。加强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建设,就近就便服务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到2025年,新建或改扩建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10个以上。

2.推动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升级。根据人口规模,居住区和社区建设完善群众便捷多元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满足本社区群众基本健身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未达标的既有居住区和社区,要因地制宜逐步配建标准或非标准健身场地设施。

3.统筹资源推进健身场地建设。对城区陈旧市民健身馆进行翻修、改造、升级、完善,切实提高场馆使用率。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带、闲置厂房、仓库等科学规划新建或改扩建增加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城市空闲用地。在嘉陵江沿线打造阆水路滨江南路健身步道,修建公园绿地或新建体育公园,增加健身设施,缓解群众体育活动场地紧张的现实需求。在七里新区提前谋划布置体育用地,并合理规划一定比例的专业体育设施或场地。到2025年,新建或扩建体育公园1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1个以上。结合实际,将各乡镇撤并学校的闲置校舍和场地改建成乡镇全民健身中心。

4.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展全民健身,组织赛事活动,提供健身指导、体育培训、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等服务。加大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力度,不断提升场馆开放率、使用率,提高开放服务水平。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鼓励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序对社会开放。

5.加快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效能,围绕提升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水平,推动现有公共体育场馆实施信息化改造,提供场馆流量监测、网上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等便民服务。新建(改扩建)的公共体育场馆,同步实施场馆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场馆开放使用效益,鼓励智能健身设施配置。到2025年,完成体育运动中心和市民健身馆信息化升级改造。

(二)促进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化。

1.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秉承全民健身活动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个个有特色的理念,支持机关单位、各乡镇、各行业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间体育资源等,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全民健身日活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等综合性运动会;打造3种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每种赛事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乡镇(街道)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2次以上;行政村(社区)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次以上。持续组织开展“正月十六游百病”百城千乡万村·社区系列赛事、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推动我市足球推广普及。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协会等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逐步构建三级联动、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2.全力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继续打造阆中古城马拉松、阆中古城龙舟赛、天宫山地马拉松等一系列品牌体育赛事,积极组织参与阆苍南系列体育赛事活动,推进阆苍南一体化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川渝两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3.推进开展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运动干预和科学普及。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服务。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大力推广工间操,积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健身活动。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锻炼的设施设备。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改善老年人健身条件,为老年人提供健身知识讲座、体质测试等,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和运动指导服务。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举办农民、妇女等特定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

(三)完善健身组织全覆盖。

1.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类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坚持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要求,全力拓展和深耕体育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推进规范化、社会化运作。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向乡镇(街道)延伸、下沉行政村(社区),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全民健身社会体育组织网络。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健身技能培训,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

2.壮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市民健身需求为导向,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建设,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服务到位、富有活力的群众体育志愿服务体系。探索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激励机制,扩大队伍规模,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到2025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400名以上。

(四)加强普及科学健身服务。

1.推广普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拓展科学健身服务渠道,丰富科学健身服务载体,灵活科学健身服务方法,创新运动促进健康模式。以广播、电视、网络等为平台,以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抓手,以开展体育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为切入点开展公益性培训。依托各单项体育协会开展各项目健身技能培训,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推广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锻炼健身方法,推广太极拳等武术项目、八段锦等健身气功功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养生和促进健康功效。引导培植爱运动、会健身、勤锻炼、乐分享的生活理念,使群众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积极发挥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功能。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推动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常态化开展。充分发挥阆中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功能,定期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每年组织12/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每场/次的参与人数不低于200人次。

(五)实现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持续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运动项目建设,加大高水平体育运动基地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

2.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体育康养”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动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服务逐步开展。

3.促进体旅融合。通过普及推广以马拉松赛、龙舟赛和传承非遗项目正月十六游百病等特色体育旅游品牌活动,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同时以马拉松赛、龙舟赛系列赛事活动为契机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六)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慧体育等,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体育市场体系,形成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模式。依托全民健身品牌系列活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产业规模,激发市民体育消费热情。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打造赛事、运动、健身、培训、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体育综合体,加快推进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等示范载体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市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明确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保障责任,发挥自身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定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

(二)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吸纳高水平退休教练员、退役运动员、高校教师等融入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拓展多元化培养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稳步推进基层体育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等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三)加强安全保障。加强各类健身设施的运行监管,推动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按照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规范和引导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安全有序规范发展。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安全稳定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

(四)强化监督评估。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利用好第三方评估和全民健身满意度调查等评估手段,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全方位的方式对本地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立体动态评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